
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/陈驰 通讯员/曾杨帆 黄平芬
近日,卢骏的个人荣誉榜上再添一笔,获评2025年湖南省株洲市劳动模范。这份荣誉,像一束追光,打在了这位常年与精密仪器为伴的车工身上。当掌声散去,卢骏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那熟悉的车床前。对他而言,车刀划过零件时发出的细微声响,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回响。
认真干好活
2009年,卢骏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发南方叶片加工中心。初入车间,面对那些精密机床,他既兴奋又忐忑。
“第一次独立操作时,手都在抖。”卢骏笑着说,“师傅告诉我,我们手里把握的是飞机的‘心脏’,这份责任重于泰山。”
为练硬本领,他成了车间最拼的人:白天跟师傅学编程、练操作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材料切削参数、刀具修磨角度与问题解决方案;晚上自学金属材料、数控原理,把理论吃透。
凭着这股执着和专注,十余年间,他在技术这条路上越走越深。
如今,卢骏不仅精通各类高精度复杂结构涡轮导向叶片车削加工工艺,多项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;更是熟练掌握涡轮叶片数控卧车、立车、五轴磨、三坐标机等加工测量技术;近三年,他主持及参与公司级技术及质量课题、攻关10余项……先后获评公司“劳动模范”“南方工匠”“质量标兵”等荣誉称号。
面对别人的赞誉,卢骏总是一副谦虚的样子,他常说:“我其实没什么绝技,我只是把这些事认真做好而已。”
拒绝“差不多”
在卢骏的工作中,“差不多”是绝对禁止的词汇。
每个工作日清晨,他总会提前半小时到车间:检查昨日零件质量、统筹当日工作。同事们都称他有“强迫症”。为优化一个加工参数,他能连续跟踪好几个班次,直到找到最佳方案。
过去,车间数控立车的对刀仪是众人避之不及的“烫手山芋”:手动对刀需人为移动刀位,不仅易出质量问题,还存在撞刀风险,严重影响生产进度。
为此,卢骏主动接手,他跟踪记录刀具磨损数据、分析现场加工情况,先确定程序中需更换刀尖的位置,重编换刀与对刀程序,避免重复对刀;再结合刀具磨损与零件加工状态,优化数控参数、减少空刀程序。改进后,涡轮叶片加工效率提升45%以上,彻底卸下了操作者的心理负担,该项目获评公司“精益大舞台”三等奖。
无独有偶,导叶零件缘板因外包加工变形、崩口报废时,他主动驻守现场,查阅十余批次记录,最终通过改变合金浇注方向、增设辅助支撑、优化车削参数彻底解决难题。十余年间,他用“零超差”的业绩,书写着对质量的极致追求。
匠心育新人
获奖归来,卢骏的生活轨迹并未改变。
每天清晨,他依然提前半个小时来到车间,进行设备点检和准备工作;每个班次,他依然会为了0.001毫米的精度提升而反复调试。“干活一定要细致。”这是他最常说的话,也是他一直坚守的标准。
这份坚持,他更想传递给年轻人。他通过结合盘车加工特点,编出朗朗上口的“盘车加工三字经”:仔细核、尺寸多、校资料;听声音、看刀尖、再装夹……让规范操作深植人心;依据“零超差”经验编写《导向叶片数控卧车标准作业书》,用图册明确流程与测量方法,纳入工艺规程后大幅提升新员工培训效率;编制五轴磨削培训教材,每年开展20学时以上培训,至今已带徒20余人,徒弟们大都成长为生产与技术的主力。
“卢师傅对我们要求很严格。”徒弟樊征广说,“一个简单的对刀操作,他要求我们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。他说,干活来不得半点马虎,我们的每一次操作都关系到飞行安全。”
车床依旧在轰鸣,卢骏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望着手上刚加工的零件,卢骏说,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,在时光中不断打磨,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。
正规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